2024年2月,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辞世。独生女宗馥莉顺理成章接任娃哈哈董事长职务,外界原以为这家企业迎来的是一场丝滑的平稳过渡,诸多媒体也将其称作“二代继承”的模范案例。
然而,仅仅十个月后,一纸递交至香港高等法院的诉状,彻底改变了这场继承之战的方向。
根据今年7月主流媒体公开报道的消息,三位此前从未被宗庆后公开承认的“宗氏子女”——宗继昌、宗婕莉和宗继盛,以受益人身份向法院提出紧急申请,要求冻结宗馥莉控制下的一笔香港汇丰银行账户资产。
原告声称,这笔18亿美元的资金原本是宗庆后为他们设立的信托,宗馥莉却在其去世不久后,擅自动用超过百万美元,用于集团海外项目的付款安排。与此同时,三人还在杭州中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亲子关系,并请求就宗庆后遗产中的公司股权及信托资产享有同等继承份额。
这场突如其来的财富争夺战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不仅因为牵涉金额巨大、家庭成员构成复杂,更因为其涉及的信托、遗产分配事务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与悬念。
首先,这场风波最核心的争议在于:宗庆后生前是否真的设立了一个合法有效的家族信托。原告提交的材料显示,该信托的资金通道涉及一家名为“建昊投资有限公司”的英属维尔京群岛(BVI)离岸公司以及在香港汇丰银行开设的账户。据媒体报道,该信托原计划注资21亿美元,但宗庆后去世时实际注资仅达18亿美元,剩余部分并未完成。有媒体猜测,这或许只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财产安排,而非法律上真正成立并受监管的信托实体。
另外一项悬而未决的争议是宗庆后留下的遗嘱是否能够覆盖这笔巨额资产的处置。宗馥莉方面出示了一份2020年签署的遗嘱,明确表示“宗庆后所有境外资产归其独女宗馥莉继承,其他人无权主张”。这一表述看似严密,但其法律效力面临两重挑战:一是如果信托在宗庆后生前已有效设立,那么信托资产已脱离个人名下,遗嘱自然无法处分;二是如果信托未生效,则该笔资产将被视为遗产,进入继承程序。香港与内地法律均有明确规定,信托一旦成立,信托财产不再构成个人遗产,因此遗嘱仅适用于“未信托化”的部分资产。
此外,三位原告的亲子关系能否被法院承认,也将直接决定他们是否具备合法继承人资格。根据《民法典》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继承权,但前提是血缘关系必须依法确立。目前三人已公开表示愿意提交DNA检测申请,一旦法院确认亲子关系成立,三人将与宗馥莉处于同等继承地位,进而影响遗产分割与股权归属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我们采访了一位在香港长期从事家族办公室和信托事务安排的专业人士Kevin,他服务过多个富豪家庭,深度参与过遗产、信托、移民和家族治理等事务。以下是他围绕娃哈哈事件,对中国富豪在跨境资产、子女安排及家族信托上的一系列观察:
作为专业人士,最初看到新闻,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第一反应是,他的家族治理是空白的。宗庆后生前家庭结构这么复杂,他应该知道这个风险,但他没有做系统性安排,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你接触的高净值客户中,这种情况常见吗?
在国内比较常见。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国内其实是没有“老钱”的,基本上都属于“新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遗产传承上的意识、制度安排方面,积累了一大笔资本的国内民营企业家们的认知其实都是欠火候的。
而一些精明的高净值客户大多都有一个认知,即这件事必须靠专业人士来做。因为信托其实是由一系列法律文件构成的,流程严谨,如果遇到家庭结构复杂情况,一定是每家各设一个家族信托,通过信托的形式把各家完全隔离开,一房一账,各不相干。
甚至有的家庭,孩子国籍都不同,可能还得做专门的税务规划,再分一层结构,因为每个国家的税法不一样。这些细节,都不是“立个遗嘱”或者在银行开个账户就能解决的。
一些报道质疑信托根本没设立完成,你怎么看?
从我们专业角度看,新闻中涉及的这个“信托”有可能还未完成或者还未设立。做信托得有契约、有受托人、有受益人,钱得放进去,该走的流程一样不能少。没有这些核心要素,那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可能连设立完成都谈不上,最多是有这个想法而已。
什么样的信托才是有效的?
第一,资金必须是干净的,要是这笔钱本身就不合规,那这个信托也站不住脚。这是信托设立最基本的门槛;第二,信托财产一旦交给受托人(信托管理机构)管理,你就不能再插手了。如果你设了信托,资产还在你手上管着,那这信托就会被“穿透”;第三,如果你已经结婚了,要在信托中给其他子女或婚外家庭设立份额,通常需要你合法配偶的签字,否则这笔安排很容易被认为是规避夫妻财产或债务风险的工具,到时候也会是漏洞。
靠信托生活的子女,真能像大家以为的那样“躺平”吗?
我觉得分两种人。一种是纯粹靠信托生活,每个月分红几十万美金,有房有车,生活很自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Trust Fund Baby(信托基金宝贝)。
也有不少非婚生的二代三代们,他们都面临社会公众的压力,有不少人内心特别急着证明自己。但信托这个框架就把他们给卡住了,信托契约里可能写得很清楚,创业资金必须得经过审批,为了防止乱花钱,资金供给可能也会受到限制。
在你经手的信托客户中,有没有突破信托束缚的二代?
我的客户中有一位上市企业掌门的第三代,他是家族里的私生子,他从信托里借了1000万美元,用这笔钱做海外的医疗地产,比如医院、养老院等等,现在已经做到资产十几亿美元了。
对很多Trust Fund Baby来说,信托是个起点,不是终点。很多非婚生子女都居住在加州、温哥华或者英国,他要是拿着信托里的钱,肯定会有约束,比如上面这个客户,他借了钱赚钱后最终还是要把钱还回信托,如今创业成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也就突破了信托的束缚。
但二代也会面临一些其他问题,比如父辈时代红利已经不存在了,即使宗馥莉很强,她可能也没有办法复刻宗庆后创业时候的那种商业环境。
从宗庆后这个案例看,中国企业家在传承上最容易忽视什么?
像宗庆后这样的老一代企业家总是觉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是种美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不少人觉得自己还能再活几十年,就不设信托、不立遗嘱。等到突然有事,根本来不及收场。
正确的做法是早点把事业交出去,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掌握股东关系、家族关系、管理关系,同时通过设计好信托、设计好继承规则,来为自己的“身后事”去风险。这不是一两天或者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宗庆后及早把集团控制权交给宗馥莉,股权处理完、家族结构沟通完毕,她过去的一年中也不会遇到这么多挑战,现在事情也可能不会发生了。
总之,富人的遗产处理不好,“富不过三代”这句古话还是会应验。
新媒体总监:TAN
采访、编辑: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