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前仆后继想在上海——这座聚集了中国最密集机会、最高生活成本、最完善基础设施的超级城市——站稳脚跟。

它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终点,却也是一些上海本地人主动转身的起点。

抛弃熟悉的街道、资源和身份,既是对过往生活模式的背离,也是对这座城市气质的一种反向注脚。

29岁的阿玲和贾芳,就是其中的两位。

从固定的社会关系中逃离

阿玲离开的方式最为极端——她直接从上海去了鹤岗。

阿玲是上海宝山人,与中心城区相比,那里的生活节奏和观念偏传统。

虽然家中有几套房子收租,吃穿不愁,但她从小就被教育“女孩子应该按部就班地生活、适时结婚生子”的观念。

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她在静安区找到一份外企的工作,月薪能够支撑在上海独立生活,但到了奔三的年纪,父母就开始了催婚。眼看自由空间被一步步压缩,她选择了逃离。

“一般上海城区家庭催女儿结婚的年龄界限是32岁~35岁,郊区就会往前再推好几年。单身如果搬出来住,家里人也一定不会愿意,最后实在受不了,就决定去鹤岗。”

早在2018年,鹤岗就第一次出现在了国内的舆论场中。在那个一线城市房价高企的年代,房价低到吓人的黑龙江鹤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50平米的房子只要几万元甚至更低,这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到了2020年前后,这个东北小城就成了不少大城市人的“低成本出逃”选项。对阿玲来说,鹤岗的吸引力在于:一次性用几个月工资就能买套房,不必背负高额房贷,不依赖父母;生活成本也低,每个月几千元就能维持舒适生活;节奏慢,可以从高压的家庭环境中抽身。

阿玲2021年在鹤岗买了一套两居室,她在这里重新操起画笔进行艺术创作,还认识了不少从北上广深搬来的年轻人,曾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鹤岗插画师、文艺青年们她都认识。

阿玲还在鹤岗谈了恋爱,但一年多的鹤岗生活后,她发现这里各方面的生活都不够便捷。男友也先于她离开了这里,理由很简单:“太冷了。”

带着创业、艺术深度创作梦想去的她,发现“鹤岗躺平逃催婚搞艺术”并不可行,于是在朋友贾芳的推荐下又选择了“二次迁徙”,转向云南大理和迪庆,在一个精酿吧短暂打了一年工。

后来她顺势出国去了东南亚,如今在马来西亚定居,成了一名自由策展人。

“上海适合很多人,但不适合我”

推荐阿玲去云南的朋友贾芳,也离开了上海。

在朋友眼里,贾芳几乎是最不可能离开上海的那类人——往上三代都是上海本地人,住着浦东滨江2000多万的大平层,阳台可以一览陆家嘴“三件套”,从小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成长。

“爸爸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年轻时也是单位里的打工人,后来觉得不满意就下海经商,开了一家工厂,靠着累积的资产,才让全家搬进现在的房子。”

小时候父母经常因琐事争吵,她宁愿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也不愿长时间待在家中。高考时她选择考到外地,毕业后去做国际义工。回国后没有回上海,直接去了深圳工作。

后来做跨境贸易,可以异地办公,她选择了四处旅居,“光是今年已经在黑龙江、云南、湖北各住一个月了,每个月收入不够稳定但也够自己花的了”。

贾芳曾因重病进过 ICU,自己躺在病床上反复想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而上海这座城市到处存在的优绩主义和消费主义,和她思考的结果似乎背道而驰。

所以离开上海,贾芳没什么心理负担,“上海只是我出生的地方,也许它适合很多人,但不适合我”。

“你一个上海人,跑去那里干什么?”

即使土生土长在这里,贾芳也觉得上海总是带点“patronize(高人一等的派头)”,比如母亲可以接受她出国,也可以接受她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工作,但不能接受女儿生活在二线城市。

“她会觉得,你一个上海女孩,为什么要去那里。”

“妈妈一辈子都在上海,她看到世界确实也有边界”,从小看着母亲囿于鸡毛蒜皮,贾芳更坚定了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当然上海人已经是比较爱享受的人群了,你去旅游城市,肯定都能看到很多上海的爷叔阿姨在旅游”。

见过世界后,贾芳逐渐体会到不同的精彩,“很多地方的文化、氛围,都是需要时间才能品味到的”,但是父母“从一开始就打心眼里拒绝在外地生活,只能接受去外地旅旅游”。

这种意识还延伸到更隐秘的层面——住在上海被一些本地人视为一种天然的优越,不愿放下这种标签。贾芳不认同,对她来说,敢于放下这层身份,反而是另一种自由。

母亲无数次劝说贾芳回上海,她每次都坚定拒绝,对于未来,贾芳还没想好,“不过爸妈有需要的时候会回来,主动承担我养老的责任”。

贾芳将来也不会计划在上海买房:“上海的房价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如果未来有机会,她希望能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每天冲浪,吹海风,晒太阳”。

作为独生女,她也不准备接父亲的班,她曾在深圳接触到大量厂一代和厂二代,这让她更加笃定自己只能承担做女儿的责任,无法承担接班人的责任。

“没准走到养老看病那步我就把房子和产业卖掉了。”

但贾芳不否认是上海这座城市包容的氛围塑造出了她如今的性格,“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选择,总之不要过分美化没有走的那条路吧”。

她顿了顿,接着说道:“但我也挺想知道,别人会怎么看我的选择。”

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采访:tt,Jonas

编辑:Seba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