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监视过”。
某些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比如手机保存的图片或是随口提了一句某个东西,随后就会发现app竟然会自动给你推荐相关的商品。
有时候只是心里默默在想,也没有在任何搜索引擎搜过这个商品,也没跟人讲过,但手机神奇的居然能知道你的心思一样,就出现了某商品的推广。
这种被手机“出卖了”的情况大家都遇到过,手机可能比你更懂你自己,仿佛你的手机会读心术......
被手机偷听监视的过程,就像是全民在“裸奔”,仿佛我们身处在一个八卦社区,被监视器时时刻刻记录(放映)着一举一动。
其实你的手机之所以会“出卖”你,可能是你浏览其他地方的时候,无意之中在这里多停留了几秒钟......
更具体的说,你以及你的朋友们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都成为了判断你的需求的数据,从而给你以及你的整个社会关系圈调整报价。
“人群捕捞”“大数据熟杀”这样的话题屡次出现在了我们大众视野。让人不得不感到担忧,大数据时代下的我们还有隐私吗?
根据Hootsuite和Weare social的《2019 Q3 Global Digital Statshot》,截止2019年三季度,全球网民已达到43.3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6%:这意味着,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数据已经在互联网上留有记录。
当然,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已经被各类智能家电、公共摄像头、智能医疗器械等等采集,并且被加工后用于产品升级和精准营销。个人信息数字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便是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愈发严重。
根据Gemalto《2018上半年数据泄露水平指数报告》,2018年上半年全球数据泄露总量为45亿条,比2017年同期增加133%,值得注意的是,泄露事件的总数相比去年反而下降了,说明每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从2018年Facebook用户数据泄露事件爆发,到携程利用大数据“杀熟”,再到今日头条虚假广告风波……近几年爆出的大数据造成的用户隐私泄露事件频发,隐私就像变成了“皇帝的新衣”。
面对越来越“失控”的大数据滥用,除了亟待完善的法律法规,互联网企业主动探索对用户数据应用的边界也许是更重要的层面。
近年来从很多社交平台上也频繁看到大家被手机“偷听”或是隐私泄露的讨论。大家在提高警惕的同时,网络上也有一些整理的保护个人隐私小Tips,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1.手机上的软件权限不要开太多
2.手机照片打开隐私定位,设置永不访问
3.设置找到浏览器,打开阻止跨网站跟踪
4.不要使用公共场合的无线网
5.快递收件地址填写附近的自提柜
6.扔掉旧手机之前,恢复出厂设置
在现在这个信息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甚至我们和手机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不过最亲密的手机有时候也会变成“奸细”,你遇到过因为手机监听,隐私被泄露的烦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