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ic representation in an art gallery with a floral backdrop and abstract sculptures
ELLEMEN
常鹭瑶和作品《温床No.2》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切尔西画廊
当芝加哥国际雕塑组织公布2025年"包容性大奖"获奖名单时,常鹭瑶(Lulu Luyao Chang)的名字在三位获奖者中显得格外特别。这位出生于日本兵库、成长于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在数字艺术盛行的时代里,意外地选择了最原始的陶土作为创作媒介。她的选择像是一种温柔的抵抗,在这个追求效率与精确的艺术世界里,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材质本身温度的感知。

2024年末,她在纽约华美艺术协会456画廊的首次个展《发丝轻结》中,用陶土的脆弱性与金属的冷硬感,构建了一个介于童趣与不安之间的世界。这个曾经见证陈丹青、谢德庆等华人艺术家早期个展的空间,如今迎来了这位新生代艺术家的独特表达。展览中,《温床》(WarmBed) 系列作品以其矛盾的美学语言,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

art installation featuring suspended organic forms and black hair on the floor
ELLEMEN
《温床之上》(2024年) 纸黏土、水彩、人造毛、钢、颜料混合硅、塑料、铝箔、泡沫和胶水。 尺寸可变。

在AI与生成艺术席卷全球的今天,常鹭瑶对陶土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陶土是一种充满趣味且触感真实的材质,直觉性的创造过程会带来世界建构的想象。"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陶土的柔软、易碎,甚至它的不可预测性,都让她深深着迷。在她的工作室里,每一件陶土雕塑都要经历反复的塑形、干燥、烧制过程,期间可能出现的开裂、变形,都被她视为材质本身的"语言"。

这种对材质特性的尊重与探索,在她的展览的核心作品《温床之上》(On the WarmBed)中得到了完美体现。18件手工陶土雕塑像积木一样堆叠组合,表面涂满明艳的色彩,乍看宛如放大版的儿童玩具。然而走近细看,散落的假发、若隐若现的金属链条和被封装在透明胶囊里的"星形心脏",让观者逐渐察觉到作品深处的不安。这种由表及里的情绪转变,正是常鹭瑶精心设计的观看体验。

"温床在中文里指一种滋养有害事物的环境,它看似舒适,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驯化。"常鹭瑶解释道。这种"甜美且不安"的张力,构成了她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她刻意保留了陶土表面的指纹痕迹和自然裂纹,让每件作品都带着明显的"手工感"。这种不完美的特质,恰恰成为对抗当代社会追求完美表象的有力武器。

sculptural installation featuring a circular metallic structure surrounded by small ceramic figures
ELLEMEN
常鹭瑶,阿里-罗梅罗 (Ali Romero) 《梦蝶》(2025 年) 铜金属、纯银金属、上釉石器、高温金属丝、亚克力、钢链。 迷宫:12 x 32 x 32 英寸;蝴蝶:约 5 x 4.75 x 4.75 英寸。

她的新作《梦蝶》(Dream of the Butterfly) 则将这种美学探索推向新的高度。在这个互动装置中,铜制迷宫象征着社会结构的硬性框架,而穿梭其中的陶瓷蝴蝶则代表着个体的挣扎与渴望。观众被邀请进入迷宫,他们的行动会影响蝴蝶的位置,形成一种动态的"控制与反抗"关系。"我希望观众不是被动观看,而是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系统中寻找出路。"她说。

常鹭瑶的创作深受东方哲学影响,尤其是庄子"物化"思想。在《多离子原子》(Polyatomic Ion)这组墙面装置中,釉面陶瓷浮雕和铝丝串珠构成的形态介于溪流与人体血管之间,铝丝连接的"肢体"组件柔软而有机,与陶瓷的脆性形成微妙平衡。"离子是带电的,它不稳定,但正是这种不稳定让它能与其他元素结合。"她这样解释作品背后的思考。这种对"流动状态"的迷恋,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她的雕塑既像器官又像建筑构件,金属链条的冷硬与陶土的温润共存,身体与机器的边界被刻意模糊。这种非二元的思维方式,让她能够超越简单的对立框架,在矛盾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colorful abstract shapes arranged on a white background
ELLEMEN
《多离子原子》(2023年) 上釉陶器、铝线、塑料珠、毛线。 32 x 93 x 5.5 英寸。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常鹭瑶还是芝加哥儿童博物馆的教学艺术家。这一经历为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她观察到孩子们会以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构玩具,这种自由的创造力给了她很大启发。"在艺术教育中,我不是'传授者',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发现可能性的同行者。"她说。这种平等交流的视角,也让她的装置作品更具互动性和开放性。

creative workshop environ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ults engaged in handson activities
ELLEMEN
孩子们在芝加哥儿童博物馆的工匠实验室(Tinkering Lab)体验木工工作坊。

在当代艺术日益概念化、数字化的今天,常鹭瑶的实践提供了一种珍贵的另类可能。她选择回归最原始的陶土,不是出于怀旧,而是为了在虚拟化浪潮中重新建立真实的连接。她的作品既有孩童般的玩味,又暗含深刻的社会观察;既保持着手工的温暖,又不回避现实的锐利。

正如她所说:"柔软不是脆弱,而是一种更具力量的勇气。"这位年轻艺术家正用她的陶土,编织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柔宣言。